经济建设会破坏环境,但经济发展又为改善环境提供资金和技术。20世纪60年代人口爆炸和全球饥荒令人惶恐不安,随之肥料、地膜、种子等技术的发展而解决。70年代对资源枯竭的担忧之声甚嚣尘上,悲观的学者担心,不可再生的石油和煤炭的枯竭之日便是人类文明的终结之时,现在发现石油和煤炭的储量还很丰富,同时还出现了清洁而又低廉的新能源。80年代出现了酸雨,煤炭脱硫技术轻松解决了这一问题。
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会因发展而解决,历史遗留的问题也会因发展而解决。
如何在发展和保护之间寻求平衡点,应以“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为生态保护宗旨,来指导经济发展,让改善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一部分,或者说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个青山绿水的生活环境,让绿色情怀成为社会发展的精神信仰。
当下,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点上,水土保持从业者应普及常规技术,研发高新科技,以期革命性的技术进步,从而通过先进技术来解决经济发展产生的水土流失和植被损坏问题。
一、表土保护
(1)制定标准
在植物和微生物的长期作用下形成的表层土壤,其富含有机物的营养价值和“种子库”的价值,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制定了《公路工程表土资源保护及利用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为公路工程的表土保护提供了技术依据,为其他行业建设中的表土保护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水利部门以后在制定水土保持技术标准的时候,应总览各行各业,制定更加全面的表土保护技术标准。
(2)宣传理念
施工前,做水土保持方案时,进行表土质量调查,包括占地类型、土壤理化性质、土层厚度、剥离条件等,同时结合项目地勘报告相关内容综合确定剥离区的面积、剥离量和剥离厚度。进行表土质量评价,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g/kg)、有效土层厚度、地面平整度、砾石含量、地形坡度、pH等因子对表土进行评价,确定表土类别(I-IV类),根据评价结果,对不达标的因子进行改良,或者确定利用方向。
施工中,做水土保持监测时,利用技术交底和生产协调例会反复强调表土的重要性,让参建单位了解表土的重要性,同时在监测过程中准确记录施工单位表土剥离情况,为验收提供数据资料,水行政主管部门也应把表土保护做为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
施工后,做水土保持验收时,表土保护情况是项目能否通过水土保持专项验收的刚性指标。
让参建单位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了解表土保护的重要性,表土保护是建设青山绿水的崇高行为,破坏表土资源是违法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违法就应该得到相应的惩处。
二、余方处置
过去有段时间,对生产建设项目余方综合利用的要求太复杂,太苛刻,以至于大部分项目的余方都做为永久弃方运至弃土场,名为保护环境,实则既浪费自然资源,又为破坏环境埋下了诱因。
近几年有零弃方的新理念,《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水利部令第53号发布)明确提出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时,必须开展余方综合利用调查,这也算行业主管部门主动适应了社会新理念。
对于生产建设项目的余方,全弃和零弃都属于偏执一端,全弃浪费自然资源,零弃会因不合理回填而产生巨大的水土流失,应该是放宽余方综合利用的门槛,尽量综合利用,但又不排斥设置永久弃土场。
三、植被恢复
(1)选育乡土树种草种
2021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要求积极采用乡土树种草种进行绿化,审慎使用外来树种草种。乡土树种草种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对维持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有重要作用,还具有日常养护成本低的独特优势。
国土空间绿化已是大势所趋,从业单位和人员应该把握这一历史机遇,选育优良的乡土树种草种,解决乡土树种草种的关键技术问题,同时加强乡土树种草种技术推广应用,持续推动乡土树种草种发展。
(2)发挥植物基因工程
植物基因工程是指,通过某种途径将微生物、植物或动物基因植入植物细胞,并使之稳定表达,实现植物遗传改良的生物工程。
国土空间绿化过程中,经常面临干旱缺水,气温寒冷,土壤贫瘠等难题,通过常规手段无法解决这一自然现状,若加大配套设施,成本太大又很难大面积推广,因此需要充分发挥植物基因工程在植被恢复中的作用。
若把抗旱、抗寒、耐盐碱、耐瘠薄的基因植入某植物细胞,人为改良植物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能大大降低恶劣自然环境区域的绿化难度,为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做出巨大贡献。
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突破性进展,一定会解决因经济发展产生的水土流失和植被损坏问题。同时,植物基因工程不但能让生态环境绿起来,还能生态环境美起来。